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上海律士家科技有限公司捐赠协议签约仪式成功举办
2025年7月2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上海律士家科技有限公司捐赠协议签约仪式在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顺利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小虎,校友服务与资源拓展部部长、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校友会秘书长赵潇,法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杨东,法学院教授张新宝,法学院教授姚辉,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彭小龙,上海律士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兵,总经理王曦宇,副总经理郑季帅,法学院其他师生代表等出席仪式。
捐赠仪式由法学院副院长丁晓东主持。
王小虎在致辞中强调了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机遇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正持续探索法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路径。他指出,本次与律士家科技的合作以情怀奠基、以情谊链接,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协同之举。

仪式上,赵潇和赵兵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捐赠协议,赵潇为赵兵颁发捐赠证书。


王曦宇在发言中分享了对涉外法治大模型“五个场景、一条主线”的具体构想。他表示,律士家科技将与人大法学院共同探索成立法律科技数据安全委员会,双方合作将围绕多元调解、涉外法治大模型、法治人才AI实训平台等核心领域展开。王曦宇提出,法律与科技的结合绝非简单的概念叠加,而要实现价值的放大,要把总书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嘱托转化为可执行、可验证、可迭代的代码,让中国法治智慧服务世界,通过开放共享的合规科技平台推动高质高效的数字法治实践落地。

杨东在讲话中表示,希望将此次合作打造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典范,推动教师、学生、校友共同参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实践。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师生成为创新创业主体,构建境内外全方位合作体系。
交流环节,法学院教授、数字法学科带头人张新宝,法学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姚辉,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彭小龙先后发言。

张新宝提出专业模型对社会的重大影响,他指出,法学学科特点将使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大有可为,现代社会案件爆发式增长更凸显了技术加持的必要性。

姚辉聚焦法律领域实务需求,以AI生成判决和“高空抛物”纠纷解决路径为例,生动阐释技术能够弥补法律难以解决的痛点,强调法学与技术的协同发力,能够共同助力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彭小龙指出,人工智能发展助力纠纷解决具有广泛现实需求和重大社会价值,通过科技公司与法学院校之间走深走实的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有助于推动纠纷解决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升级。

未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也将继续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见证法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为法治社会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