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德数学+”助力|数院牛津大学暑期访学载誉收官!
在上海宽德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执行事务合伙人、中国人民大学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校友徐御之捐赠的“未来计算菁英计划”基金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2025年“宽德数学+”暑期国际访学项目顺利推进。8月3日至8月16日,10名同学赴牛津大学参与Interdisciplinary Maths项目,在数学交叉学科探索、学术能力提升与成果展示中收获丰硕,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本次访学核心课程聚焦数学在多领域的实践应用,所有讲座均由牛津大学资深教授主讲,涵盖金融量化分析、生物医药建模、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地球科学数据处理等前沿方向。通过系列专题讲座,让同学们系统掌握数学工具在不同学科场景中的应用逻辑,深刻体会“数学+”的跨界价值。此外,牛津大学专为项目开设学术能力提升工作坊,围绕“学术演讲技巧(Academic Presentation Skills)”“批判性思维培养(Critical Thinking)”“公共表达与沟通(Public Speaking)”三大核心模块展开。工作坊采用小组实训形式,导师针对每位同学的演讲内容、逻辑结构、语言表达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同学们突破语言障碍,掌握国际学术交流中的核心技能,为后续成果展示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电影短片斩获冠亚军。项目创新性设置“跨文化短片创作”环节,邀请国际知名戏剧教育专家Tom Brooks担任指导老师。在Tom老师的系统指导下,从剧本构思、分镜设计到实地拍摄、后期剪辑,同学们全程深度参与,充分发挥创意与协作能力。经过一周的紧张创作,10名同学组成的2个小组均完成高质量短片作品。在项目短片评选中,由我院学生主导创作的两部作品《Stare Back》与《The Rings》脱颖而出,分别斩获冠亚军。
学术汇报斩获“最佳表现奖”。作为项目核心考核环节,“小组学术汇报”要求各小组基于牛津大学提供的“食堂浪费数据”,完成数据分析、结论推导与成果汇报。我院10名同学分为2个小组(第6组、第7组)参与汇报,其中第7组的汇报因“创新性的分析视角”“扎实的数学方法应用”“出色的团队协作表现”,在颁奖环节中被评为“本场最佳学术汇报”。


学生感悟
周孟潇:在牛津的每一天都像一场充满惊喜的冒险。从最初对跨文化学术环境稍感不安,到后来能自信地参与小组讨论、拍摄短片、完成presentation,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在快速成长。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和数院的同学们相处时,总能感受到一种默契与包容,就像冬日里围炉夜话般自然而温暖。当我们小组的作品最终获奖时,那种团队协作带来的成就感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从来都发生在舒适区之外。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和友谊,更让我相信:敢于尝试不同角色,才能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
朱怡萱:此次牛津访学是一次思想的锻造。从古老的学院传统到前沿的学术讨论,我切身感受到文化积淀与创新精神的交融。最初的不安在一次次小组合作和挑战中化为自信,与伙伴们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默契尤为珍贵。这段经历让我坚信:真正的成长始于踏出舒适区的那一步,拥抱不同才能遇见更广阔的自己和世界。
胡誉瀛:此次牛津暑校之旅让我沉浸式体验到英伦学术殿堂的千年风骨,在古老的石墙回廊间切身感受到知识传承的厚重脉搏。我们既了解了西方文化演进,又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唯有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在对话互鉴中淬炼文化自信,方能真正筑牢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这或许正是本次跨文化研修带给我的最深层的启示。
本次“宽德数学+”牛津暑期访学项目,得益于“未来计算菁英计划”基金的大力支持,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与数学学院共同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桥梁与平台作用,助力更多青年学子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人大人学术实力与创新活力,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提供持续动能。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