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奇:朴实纯净的人生态度,丰盈充实的精神世界
路奇: 朴实纯净的人生态度,丰盈充实的精神世界
编者按:
路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传纶的夫人。2016年10月19日,路奇老师及其家属遵照王传纶教授的遗愿,将其生前获得的2011年“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奖金、学校给予的因住房未达标的国家差额补贴等近百万元,捐赠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王传纶基金”,支持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学子国际交流等。
11月18日上午,我们来到了路奇老师的家。路老师居住的房子不大,布置得也很简单,唯一特殊的地方可能就是客厅一角堆得满满的书籍。“我每天上午用电脑写作,下午就看看书、读读报,晚上有时候就看看电视”,路老师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90岁的路老师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她向我们娓娓讲述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坦诚、朴实的人生态度。
赤子之心、发愤图强,“这是历史给我们的烙印”
路奇老师生于1926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从1840年到1945年,中华民族遭受了近百年的列强欺凌,这段屈辱史给路老师一代人带来的巨大影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在交谈的过程中,路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童年时期的逃难经历,讲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民不聊生,讲述了他们那代人是如何渴望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1940年,正值鸦片战争爆发100周年,“我们正在上历史课,老师给我们讲授鸦片战争的历史。”路老师回忆到,“讲着讲着,老师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在座的同学们也不禁流下热泪。” 正是亲历了国家备受欺侮岁月,抗美援朝的胜利深深鼓舞了路老师那代人。“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中国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语)特殊的历史岁月,让那一代知识分子葆有赤子之心和爱国图强的情怀,也格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潜心治学、关心学生,“他不会做行政工作”
谈起跟自己相伴半生的伴侣王传纶教授,路老师说“他的经历比较单纯,从读书到留学到回国教书,一辈子就在学校里待着,把教学和学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路老师的印象里,王教授平日与人接触不多,基本就是学生和几个同事;脾气也比较好,从来也没向别人发过火;旁人的一些微词,王教授也从来不记在心上,只是一心扑在教学和治学上。王教授一生淡泊名利,对此,路老师笑着评价说,“他不会做行政工作,一旦要他处理一些人、事上的冲突矛盾,他就不行了。”
王教授一生笔耕不辍、潜心治学。据路老师回忆,王教授平日主要精力用在读书写作,喜欢听一些古典音乐放松身心。“他读书很快,往往几个小时就读完一本,还能给出总结和评价,所以他看的东西就比一般人要多”。路老师还提到,“有时候学生来了,就跟学生交流学术。他喜欢学生,不光是关心他们的学术钻研,还经常操心学生们的生活问题,学生们也都喜欢跟他谈心。”
生活简朴、知足常乐,“钱财是身外之物”
此次捐赠成立“王传纶基金”,路老师及家人捐资近百万。当我们谈及本次捐赠初衷,路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们的问题,而是反问我们,“你们有没有看到过电视新闻报道,有的拾荒老人,以捡垃圾为生,还坚持供应大学生,还供应不止一个?跟他们比起来,我做的事根本不算什么。”
在王教授和路老师的眼里,简单朴实的生活已经让他们感到幸福和满足,而奖金和住房补贴本来就是自己预料之外的收入,“这些(奖金和补贴)都是没想到的事,老话说得明白,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现在生活吃穿不愁,连我的孙辈都已经自力更生了,这么多钱我留着干什么呢?”
取人之长、求学报国,“要回来报效祖国”
采访的最后,我们希望听听路老师对接受资助的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学子的期许。路老师提到,现在有些年轻人,出国之后就不想回来了,而路老师希望受资助的年轻人学成之后都能回来建设祖国。“人才越来越多,这个国家才能发展、富强;所以年轻人出去了还要回来啊,回来报效祖国。”路老师有些动情地说。
谈到这里,路老师又讲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的故事。路老师告诉我们,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大多因为在抗战时期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受的屈辱,怀着求知报国的心情踏上了海外求学的道路,学成之后哪怕历尽艰辛也要回到祖国。路老师希望人大财金学子们能够多多学习老一辈精神,出国深造的时候努力学习,学成之后报效祖国。
历时两个多小时的交谈里,我们感受到了路奇老师和王传纶教授身上那种老一辈知识分子淡泊名利、心系祖国和乐于奉献的纯净品性;也为老人简于物质、富于精神的生活态度所深深打动。这种精神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成长在祖国快速发展时期的青年人所缺乏和最需学习的,其实不仅是财金学子,年轻一代的人大学子乃至所有青年人都应该学习并发扬这种坦诚、专注、敬业、爱国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