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

联系电话

62516646 / 62513553

62516589 / 62511579

电子邮箱

edfruc@ruc.edu.cn

【经纬校长奖学金——耶鲁大学学习感言】耶鲁随想
发布时间:2017-05-31

谭芷晔  2013级社会与人口学院  社会学


现在回想起在Yale的那三十几天,还像一场梦一样,明明已经醒来却还那么清晰的梦,甚至觉得当时吃过的食物的气味还萦绕在味蕾,拆包裹时划伤的明明早就好了的伤口还隐隐在神经深处作痛,那些嬉笑怒骂的生动瞬间也像还停留在某个路边,随时会跳出来扑向我。我想,这一定是一段美好的经历,所以我的大脑才如此留恋这一切。


【初遇】

7月3日凌晨从人大吭哧吭哧地踏上去程,十几小时的长途飞行,降落在繁华的New York,然后出关、取行李,一分钟也没停留地坐上定好的shuttle,赶赴New Haven报到。

初次正式融入全英文的环境时总是惶恐的,就像被一块巨大的海绵包裹着,闷得透不过气。于是身边熟悉那些同校不同院的伙伴们成了在Yale第一根稻草。以前都还互相不太熟悉的大家瞬时成了面对陌生大Boss时能把后背交给对方的惺惺相惜的战友,一起尝试第一顿食堂餐,一起在Yale热心小哥的带领下顶着48小时没睡的时差走到四个Block之外的超市买日用品,来回串门参观彼此居住的环境,顺带一起憧憬接下来的课堂和生活。多亏了这些一起面对的同行者,让Yale生活的开始顺滑了很多。

其实Yale的老师学生并非不热情,相反,他们非常热情,只是偶尔说话有点快。志愿者们会帮你把重重的箱子搬上四楼也毫无怨言;每个人的apartment正门口都有可爱的英文字体写了住在这里的学生的名字,一目了然;注册处的老太太和蔼可亲,用幼儿园级别的缓慢语速把每一项事情跟你交代得清清楚楚,让人很安心;注册处甚至还有会中文的小哥,在后来我和室友遇到来参加ELI项目的完全不会英文的福建小姑娘后,更加坚信了Yale的人性化;统一着装随处可见定时打卡的Yale Security,让你觉得在这里生活无比安全。这就是我对Yale的第一印象,在一个充分注重个人隐私的国家里的高等学府中,你即使羞涩害怕易尴尬,也会在学校的帮助下找到一个很好的方式融入。Yale会给你提供许多贴心的Tips,从不会让你难堪。


【课堂】

前期的选课过程就不再赘述了,总之再经历了一番比较、纠结、修改直到敲定,我在Yale的课表最终是两门课,一门是电影方向的Film,Video and American History,以及与我专业相关的Race,Class and Education。Film课的课堂外国人和中国人各占一半,而Race的课堂中国人占了大约三分之二,这两门课的学生中有许多都是正在准备大学申请的高中生,身为一个即将大三升大四的Rising senior,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岁月不饶人。

这两门课的老师的style可以说是两个极端,而在完全不同风格的老师的引导下的两个课堂,自然也是截然相反的氛围。

Film课程的conductor是一个Ph.D. Candidate,年轻貌美超级会穿搭做事又非常细致认真负责的Zelda。她总是会提早一些到达教学楼,在旁边的咖啡厅买一杯热饮,然后来到教室打开投影设备,接着就坐在那里看着我们鱼贯而入。这门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美国电影与美国历史的关系,电影如何反映历史、推动历史,历史又如何影响电影,是一门非常文科的课程…课程是每周一和周三的下午1点到5点半,之所以每节课要持续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我们每节课(是的!每节)都要在一个大大的宛如电影院的放映厅里看完一整部电影。第一次进入那个放映厅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这也是一个教室,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贯穿两层楼,座椅都和电影院别无二致。

图片1.png

Zelda是个严谨而学术的人,她每次课后都会给我们布置四个以上的reading任务,每个reading都在三十页以上,每次课后都要求写response,可以是和课堂上看的电影相关,也可以是和布置的reading相关。所以课后的生活,我们不是在机房读reading,就是在宿舍读reading,条件好一点就是在图书馆读reading,然后抓紧在deadline前发送response…可即便是这样,reading也还是读不完的!!!现在想起来这段每天都活在喘不过气来的reading中的日子,还是有些后怕的,不过熟能生巧,后来我们大都掌握了一些小技巧,阅读速度有显著的提高,也能尽力在上课前完成reading任务了。Zelda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她的认真负责。我们在课程中间面对的所有作业,无论个人还是小组,她都会发送详细到手把手程度的guide到我们每个人的邮箱,如果你有任何问题send email给她,她会在十分钟内立即回复你给你解答。我曾经因为对如何查找外国文献有一点confused,发邮件给她后,她亲自给我做了关键词搜索的示范并在邮件中一条一条贴上了网址。这样的敬业精神,真的会让人心生敬佩,并且希望努力在她的课上做到最好。

不过可能因为对美国历史的生疏,这门课的课堂讨论总让我觉得有些举不起手、插不进话,往往其他人讨论的热火朝天,我却感到非常难以融入。为此我和Zelda约了两次Office Hour,她每次都很关切我是否听得懂跟得上,并给我更多的鼓励,最后几次课时她会在提问时特意多看看我们几个一脸懵逼的中国学生,鼓励我们举手发言。我也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在最后几节课时参与进了讨论,虽然自我感觉说得乱七八糟,但起码也是突破。

要说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大概是,严谨的学术写作要领,多读reading才能参与课堂讨论的经验教训,你的认真老师绝对看得到的体会,以及,知道了Films can really tell something。总之觉得很辛苦,但也很值得。

再说说Race这门课。总结这门课,只想用两个词,启发&欢乐。其实我在大三下学期已修过社会分层与流动的课程,所授内容基本与这门课重叠,正因为如此,我反而有幸得以将中美完全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行对比,体悟到一些别样的东西。

第一次见到Jackson教授时就感觉出她身上那种社会学家的敏锐、自由和豁达。她的谈吐是轻松的,但又能在简单的言语之间将从未接触过社会学的同学们领进门,甚至让他们爱上这门学科。课堂氛围一直非常轻松,大家的讨论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能跟课程主题本身就与生活息息相关有关,我们总能从自身举例,来支撑我们想要表达的观点,所以让交流变得不那么有阻碍。课堂上中国人太多,以至于时常出现下课时满屋子都是中文的情况…尤其是大家混熟了之后。但在课堂中大家都会非常自觉地只使用英文,努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某些观点上高中生小朋友们会引用中国当下一些热词,非常Chinese English的那种,这时候中国人总是默契得乐不可支,而为数不多的外国人则是面面相觑。课程的最后,professor表示她从我们这里发掘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中国文化,例如腐女…

Jackson教授回邮件不是那么及时,批改作业经常拖延,上课也是掐着点到,教室的设备还总是故障,但这些一点儿也不妨碍我们喜欢她。她会带着我们穿越半个New Haven,走出Yale Bubble,去参观一所当地的学校以及让我们访谈那里的校长,在field trip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Education究竟是怎样的;也会组织井然有序的presentation,引导Pre中的各种讨论,往往大家在彼此观点的碰撞中就收获了很多;还带着我们参观Yale的Art Gallery,体悟文化的魅力,感受什么是布迪厄所说的taste;她还会在lunch time 和我们约食堂,聊聊生活,聊聊学科的应用。课堂形式的多样,让我这个已接触社会学三年的学生,都感受到了从前不曾察觉的社会学丰富的内涵与魅力,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无法忽视,是生活运行的哲学,也是让生活变得更好的科学。

中美不同的教学模式带给我一些思考。中国老师秉持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了解已经建立的社会学学科体系;而美国的老师则会选择更灵活而丰富的课堂形式,培养学生钻研的兴趣,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建立对学科的系统认识。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非常值得探讨。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认为只有能够合理安排生活的各个部分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所以,真的非常建议出去交流交换的同学好好利用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与各式各样不同性格的人相处,非常有助于开拓眼界,或许会让你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自己有全新的认识。


【感恩】

下面非常重要的感恩时间。

感谢Yale设备完善的各种学习场所(图书馆、café、计算机房,除了宿舍没空调真的热到哭想抗议,不过这也无形中增长了我们在有空调的地方认真学习的时间),还有各种贴心的生活设施(洗衣机干衣机buttery,尤其是免费的健身房虽然我只去了一次…带了泳衣也没能游上泳…遗憾),一鞠躬。

感谢带队老师授课老师我的辅导员对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时常犯蠢的我的指导,二鞠躬。

感谢那些被学习挫伤能一起吐槽,被好吃的吸引能立刻说走就走的小伙伴们,能收获这么多无比合得来的小伙伴绝对是我此行最大的幸运。 觉得自己真的非常幸运能够参与了学校的这个交流项目,时间虽短,却让我认识了那么多有意思的师长、同学、朋友,也感受到了世界各地文化的魅力。这是我眼中出国交流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硬知识,而是你去感受,去体会,去亲身经历,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去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调适自己,学会抗压,学会适应,学会顺从或反抗,找到最舒适的姿态快速融入新的文化。

 

感谢陈经纬先生,感谢经纬集团,给了我机会出去看看,毕竟Life is short and we only live o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