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

联系电话

62516646 / 62513553

62516589 / 62511579

电子邮箱

edfruc@ruc.edu.cn

【经纬校长奖学金——耶鲁大学学习感言】耶鲁大学暑期学校感言
发布时间:2017-05-31

鲁忆   2013级经济学院  经济学         

耶鲁3.jpg

因为参加了耶鲁大学的暑期学校,今年的前半个夏天过得充实而又匆促。从7月4日飞离北京到8月5日返程,我相信我们十几个人经历的这段时光会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更不可磨灭的一段记忆。

我的英语不算好,又是第一次来美国,一切都要从适应开始。刚到校园的时候注册报到,觉得当地学生语速迅猛地像在扔炸弹,支在大草地上的迎新帐篷也是前所未见。作为一个慢热的路痴,前几天我都是约着别人一起购买生活用品、吃饭、找教室、办手续,才算是顺利渡过了第一个星期,也渐渐地了解了一些美国的风土人情。大部分我所接触到的美国人热情、守礼、乐于助人,但是会在最初的时候对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作为一个初来乍到、且不打算久居的外国人,我发现跟他们相处最重要的是以诚待人,发现沟通中存在问题就坦率交流,不必掩饰自己的不足和不解。另外就是在相处时尊重彼此,发现对方文化中的闪光点、或是对方的优点时留心夸赞几句,这会让对方更加重视我的意见和感受,不过还是要把“尽可能少给对方添麻烦”这一点记在心上。比如,小组作业是最直接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间,我就会把“自己会尽可能减少我的语言障碍对他们成绩的负面影响”这个态度坦率地摆在前面,但也会尽力多发挥自己其它方面的长处,不因为自己耽误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在短时间内和另一个文化的人顺畅沟通、进而交朋友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幸运我跟两个两门课程的小组还都相处挺融洽的,令我觉得更感动的是,其中一个组里的耶鲁小哥还热心带我参观了校园。

此外,其实每一个来上耶鲁暑校的人都面临着适应环境和适应课程的双重难关,初来乍到就必须马上开始跟上暑期学校的课程节奏,没有任何喘息的时间。我选的两门课分别是Film, Videos and American History和Race, Class and Education,文学和社会学,也算是充分体会到了耶鲁的学术特色。课程任务真的相当繁重,我几乎每天都只有四到六个小时的睡眠。更需要适应的是开放性讨论的课程模式,因为这意味着我不仅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还要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跟上大家讨论的方向,每个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很多收获都需要从同学身上去吸取,对文科类课程而言,这种与国内教育的差别会更明显。最开始面对这种方式的时候我们都有点蒙,因为语言已经是挺大的障碍了,现在还需要顺着别人的思路走、即兴地组织观点。后来我也渐渐发现,这种教育模式是否有效,和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带领学生开展、深化议题是非常有关系的,在Film这门课上,常常出现本地学生自如、飞速在课上争论,而外国学生插不上话的情况,在Race这门课上,几乎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还是有发挥的空间的。而在这种对比中我也发现三个比较重要的学习技巧。一是在适应期中不必强求一蹴而就,而是给自己定一个个小目标,这样更容易有成就感,不会直接丧失信心。第二点是发现有任何问题都要多与老师交流,老师们都非常愿意帮助学生,而在跟老师谈过以后,老师也会为我量身定做一些目标,这会激励、鞭策自己向着某个方向去努力。第三则是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出来,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有特殊能力、或是有趣的人,便更容易被记住、被欣赏。我个人在做presentation上是有特长的,所以我会在自己的每一个presentation上分配更高的优先级和更多的时间,力求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到国内后查到我的两门课一门成绩是A,一门是A-,也算是不负这一个月每天在地下电脑房奋战到深夜的时光了。而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给我最大的鼓舞是,它让我相信了我在一个新体系中所具备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我相信这是我将在人生中长久受益的。

这一个月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第一次。而每次遇到困难难以解决的时候,同行的人大小伙伴们永远都能给我最真实的温暖。在我身体出状况第一次跑校医院的时候,我开玩笑说没想到还能真的用上自己交的医保,可我真正没想到的是,身边的伙伴们是那么热心给我建议和帮助,甚至会愿意陪我过去、再空坐一个小时等我出来,让我能够踏实、乐观地面对这样的突发问题。 最早到图书馆、最晚离开电脑房的也是我们。 我们真的是最懂得在平凡生活中寻找浪漫的一群人,是知道如何挖掘疲惫中的快乐的一群人。 这一次暑校之旅,是一次迈出舒适圈的尝试,更是一段缘分的启程。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这段披星戴月的日子会给人生增添什么样的颜色,而我的故事、我们的故事又将如何铺展,但我知道,它将空前绝后、独一无二。

感谢陈经纬先生,感谢经纬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