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

联系电话

62516646 / 62513553

62516589 / 62511579

电子邮箱

edfruc@ruc.edu.cn

【经纬校长奖学金——耶鲁大学学习感言】耶鲁观察记
发布时间:2017-05-31

何灵南 2013级新国班


耶鲁5.jpg

在耶鲁yss短短五周的日子,严格说来并不能使人完全找到未来的定位或者根本上“参与”进某种新的生活,但于我而言,这依旧是内容颇多的一个月,是一场寻找可能性之旅。这篇感言就讲下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吧。

 

国庆

七月三号是加拿大国庆日,七月四号是美国独立日,我刚好利用转机的契机,把这两国的国庆都体会了一下。与中国整齐庄重的庆祝方式不同,在北美,没有宏大的政治叙事,也没有紧张悲怆的历史回忆环节,甚至没有集体性爱国情绪表达。总之,在这样的日子里,只是给人感觉很轻松,甚至有点散漫。小孩子们从店里买了巨大的国旗披在身上满街撒丫子跑,或者在脸上画国旗色的油彩。大家紧紧攥住这个热闹一下的契机,在各种场合聚众狂欢。在温哥华时, 穿着“CANADA”文化衫的人们在底下振臂呐喊,主唱狂热之余不忘拿着麦克偶尔点题,rap着祝福祖国生日好,但不妨碍依旧一呼百应,这样的话从摇头晃脑长发飘飘着装嬉皮的人嘴里喊出来,而不是央视的主播口中字正腔圆地念出来,场面非常有趣。大家陶醉在节日里,用力快乐着。

后来在纽黑文,大家跟着耶鲁的学生步行去岩石公园边上看纽黑文州的烟火,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住户全家出动,在门口的躺椅上把酒话家常,懒懒地等着凑个烟花的热闹。 但是那样和一帮亲朋好友共同欢呼等待下一次烟花绽放的时刻,却依然无比温馨。

 

饮食

不过生活的种种不便利也是异常明显的。比如中国学生很多都吃不惯食堂西餐,每次聚餐变成了集体性思乡活动,我们吐槽黑暗料理,开始垂涎泡面。人声鼎沸的食堂里,大家用力吞吞口水,无视津津乐道于无盐鸡胸、意面和蔬菜沙拉的外国人,胃里不断翻滚起逼真的乡愁来。

 

课程

You only live onceyolo)可能体现了很多美国人的生活理念,其实也与中文里的活在当下、一期一会有相似的内涵。确实,享乐至上似乎早已是我们对于西方人的某种刻板印象。但是在耶鲁这座世界级学术殿堂里,我却体验到了极致的认真与严谨。如果社交、学习、睡眠是大学生活的三元素,那么睡眠可能是第一个被牺牲掉的。

在耶鲁我选了两门课,其中一门是以课程难度大要求高为特色的国关课,一个月里读几百页晦涩原文,上交5篇四页批判性报告的要求确实让很多同学望而生畏,但是抱着体会真正耶鲁课堂的想法,还是坚持了下来。

任课教师是一位耶鲁副教授,是位装了一肚子政治笑话的可爱智多星,他把政治理论和极为丰富的史实材料穿插起来讲授,教授内容上,时间跨度从一战前到当代,地域上覆盖各个大国,讨论范围也涉及各大安全领域,但是他把这些内容纵贯起来,用幽默的方式讲得活灵活现。因此,一周共计近七小时的课程丝毫不令人乏味,大家都神经紧绷,希望能就老师涉及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在课堂上能感受到来自各大洲学生观点的巨大碰撞。每个人的发言都能体现不同的政治氛围和成长背景。

来自葡萄牙又长居美国的教授非常欢迎这种差异性,在这样的探讨下,每个人都发现了不同角度的答案,这种灵活性与不确定可能也正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老师博士阶段师从芝加哥大学的米尔斯海默教授,米氏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在国内饱受争议,我也借此契机深入了解了一下,弥补之前因交换落下国际政治理论课的遗憾。智多星教授总是耐心倾听大家在课堂上对他观点的质疑甚至批驳(虽然这种反驳一般情况下都是对他观点理解的片面性所致),他深度回应每一点提问的样子恰恰体现了学者应有的谦虚、严谨和自信。

有一次我找他聊天,表示想就他的新书写一篇批评性报告。写批评自己老师观点的文章虽然刺激但也让人紧张,我绞尽脑汁,提出了自己想要论述的三四个观点并试探性指出了他书里面的漏洞所在。结果教授非常开心,表示了他的认可并为我详细阐释了思路的发展,鼓励我将文章写好。在这样大胆“挑战权威”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 

 

种族平权

来耶鲁的第一周,就经历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游行 听见宿舍楼下一波波“black lives matter”的呼声,我惊讶地发现,在坚定行进的人群中也有很多白人去呼吁种族平权。很多人可能会说这种游行还存在的根源就是不平等,但是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感慨于他们愿为同胞不幸而付出实质性努力。

从曾经的尖锐对立到现在的理解与共情,我十分惊诧于黑人通过团结与坚持实现的社会巨大改变。

技术和交通的发展使全球化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种族版图也也悄然腾挪,也许以后不仅仅是美国,更多国家都需要认真思考不同文化、不同种族背景的人如何在同一地域、同一政策环境下和平共处,在这一点上,美国也许仍尚未平衡好理想与现实,也正进行着无尽的挣扎,但相比其他地方,美国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路,各行各业中都活跃着不同肤色的人,历史的账簿难以清算,但是不断完善的法律已经逐步营造起了更加包容和平等的氛围。如果可以将“更好的社会”的定义为,人们不仅愿意同各个族裔的人开放机会及物质财富,从心态上也愿意与不同肤色的人共事,那么美国已经可以算是一个榜样了。


总之七月之行让我在各个层面认识到了真实美国与曾经认知之间的鸿沟,有失望,但也有惊诧和满足,再回味这段日子时,才发现真的很感恩当初做出了参与项目的决定。

感谢陈经纬先生,感谢经纬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