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

联系电话

62516646 / 62513553

62516589 / 62511579

电子邮箱

edfruc@ruc.edu.cn

【经纬校长奖学金——耶鲁大学学习感言】Always On My Mind
发布时间:2017-05-31

周舒玥 2014级环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耶鲁8.jpg 

从耶鲁回来已经两个月有余,但在这所世界顶级大学所经历的一切记忆犹新。直至今日,还不时会想念那35天在美国的点点滴滴,想念阔大的校园里一幢幢饱经沧桑的古楼,想念博学有趣的教授和来自世界各地汇聚在YSS项目的同学们。仿佛就在昨日,近在眼前。



住在耶鲁

我和大部分人大小伙伴们一起被分在Saybrook College,一栋有着近八十年历史的老校舍,其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北临著名的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南靠繁华的商业街、西有耶鲁最大的体育馆Payne Whitney Gym、东边挨着Old Campus大草坪,说是四通八达也不为过。

沿着Saybrook的旋转石梯拾级而上时,有种搬进中世纪古堡的错觉。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楼很老,不适合安装空调等现代家具,导致最炎热的几天光是待在寝室里都仿佛在与太阳肩并肩(直到聪慧如我买了台电风扇)。我和一位北大妹子一道被分配在N单元的顶层阁楼,近乎所有家具都是木制的,推窗便可见全球最美的大学塔楼——哈克尼斯塔,傍晚六七点时分,伴着塔楼传来的叮咚乐声闭眼小憩片刻,便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然而除了睡觉之外,我在宿舍楼里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并非寝室,而是地下一层。不同于Calhoun和Berkeley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敞亮的地下室,Saybrook的地下古朴紧凑、有如迷宫般错综复杂,却又五脏俱全:打印间、洗衣房、娱乐室、健身馆、更有自习场所,于是好一段时间内尤其是期中期末赶paper那会儿,除图书馆外,我一度游荡于地下无法自拔(最主要的是地下室竟然有空调可以吹啊!!)

虽然在卫生间碰过数次小强、听闻楼里还跑过老鼠,但短短一个月内我依旧“义无反顾”地喜欢上了这幢老校舍,喜欢上了穿梭在楼内小花园里成群的松鼠、还有石壁石拱上俯仰间随处可见的校友纪念刻字。试想一生中还有几次机会能住进这般底蕴深厚的老宅中呢,Saybrook的点滴已然成为我心中一段珍贵的回忆。

 

➢学在耶鲁

按照要求,我选了两门1学分的课,其中一门由森林与环境学院开设的“Sustainability & Institutions”和我本专业所学相关,讲述美国的环保事业及耶鲁校内为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另外一门艺术学院开设的“Film, Video & American History”全凭个人兴趣爱好所选,有关电影文化与美国历史。最开始我很大程度上是抱着体验的心态参加YSS,但开始上课后发现,这两门课都相当formal相当intensive,虽说每门课各1学分,但按学时来算,大致可以抵上人大这边3学分的课程。再加上素闻美国教授们严格的给分制度,即便是暑校,要想拿好分数,也不得不全身心投入知识的海洋中。Film那门课起初听师姐说每次老师都会带大家看一部电影,感觉十分轻松,但后来发现学起来绝非易事,在这课上花的时间甚至比可持续课还要多。

我选的两门课都偏人文类,而美国大学尤其是Yale很看重这类课程的教育,因此对许多中国学生(比如我)来说甚至比理工科课程还难应付些。两门课的Syllabus上列出的算分规则都相当繁杂,除了时不时蹦出的小论文、随堂小测验,还有期末的大论文、以及课堂展示(算来我这一个月总共做了4次presentation)。此外,这两门课的“课堂参与”均占了分数的较大比例,具体来说,每节课前教授都会下发数十页甚至上百页reading,下一节课上大家需要就这些材料进行discussion。头两周还没适应这种课堂形式的我只得尽量去跟上native speaker们的节奏、努力参与到讨论中。Reading本就多到看不完,只得每天早上七点钟定闹钟爬起来读,下课后溜去Bass Library或是Starbucks继续读,简直比平时在学校上课还勤劳勇敢……后几周逐渐调整学习方法后也就适应一些。以可持续那门课为例,因为是小班教学,全班只有七个人,所以每当老师就reading或video抛出一个问题,几乎每位同学都必须谈一谈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你课前去通读、理解材料,课上才有东西可说。累归累,但正是这种学习模式,能让人真正学到东西。也正是课堂上的频繁互动和课后的小组作业,让我们7个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国、中国、墨西哥、印度)的小伙伴彼此间成为了好友,经常课下一同吃饭聊天。

学在耶鲁,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顶尖大学对于论文写作的严格要求。引用了但没有明确标明出处的情况被统统称作“Plagiarism”。我记得film课第一次小论文作业,当时我就引用了Wikipedia上的一小句(BTW,国外大学其实是不认可将维基百科上的文章作为论文资料来源的,认为不具备专业性)而没有标注,虽非完全照搬,仍是被揪出来了。我才发现,助教会逐句去查重,只要句子中含有丝毫其它文章的影子却未注明在文末bibliography中,就会被要求重新注释。虽然前前后后反复修改很折磨人,却也说明了这个之前未曾被许多中国学生放在心上的问题的严重性。耶鲁此等严谨的治学态度着实让人肃然起敬。

 

➢看在美国

虽然跟来之前预想的有大把时间造作不太相同,但好不容易横跨半个地球,总该要参观个尽兴而归。平时下课后空闲时间有限,就主要在校内各种溜达。除了宿舍楼附近一片,我和好基友还数次“远足”到北边新校区的学院、农场里参观。耶鲁有三大博物馆,其中我最为喜欢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想到其间陈列的大量恐龙化石、古生物标本、甚至埃及木乃伊这些无价之宝都归耶鲁大学所有,不禁叹一声“厉害了我的哥”。除了独乐乐,一些耶鲁当地学生留校自发充当着volunteer,为我们做志愿服务,换句话说,带我们飞。每个宿舍楼都有高年级学生作为生活起居负责人。

既然在weekdays沉迷学习日渐消瘦,那双休日好歹得放松放松:校学生会每周末都会组织各类活动,帮助我们更快熟悉适应这里的生活,比如晚上在Berkeley前的大草坪上开barbecue party、到学校附近登山;因为纽黑文离纽约很近,约莫两小时车程,所以学校有时还会组织大家去纽约玩儿,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福利满满,比如去看洋基队的棒球赛、或是去百老汇看正在上演的《歌剧魅影》《芝加哥》,而且学校还会为我们提供优惠,能相对便宜地买到票。不过后来因为名额有限而很多人报名,只得采用lottery形式,如果没有被抽中,就只得转而参加别的活动。

 

➢后记

耶鲁之行毫无疑问是我迄今度过的最精彩最有意义的一个暑假。在此感谢香港经纬集团和陈经纬先生捐赠的奖学金,感谢学校、高礼研究院和教育基金会为我们提供的宝贵机会,感谢一路上相互扶持的小伙伴和新结识的良师益友,因为有你们,这趟行程方能变得更加绚烂多彩。感恩,感慨,感动,亦意犹未尽。So, nice to meet you Yale, and hope to see you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