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与成长——学校赋能下的“智子引擎”创业生态
高一钊坦言:“能从比赛突围,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帮助。专家教授把控技术方向,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全程指导和保障。”

(“智子引擎”创始人高一钊在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接受央视采访。)
在学校的长期支持下,“智子引擎”团队从科研起步逐渐走向产业化。学院为团队提供了计算资源、实验室空间与导师指导;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则在商业计划书撰写、投融资对接等方面提供系统培训与服务;校内外创新平台帮助他们接触投资机构与产业伙伴。
在产业化探索中,他们将多模态模型嵌入摄像头、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设备,使其具备理解环境与自主决策的能力,成功应用于智慧城市、能源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显著提高现场响应效率与智能化水平。技术落地带来了市场回响——团队获得中金资本、高瓴创投等机构投资,并与软通动力等企业达成合作。

如今的“智子引擎”,已经从校园中的科研小组成长为具备产业竞争力的AI创业公司,荣获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最具市场前景奖”、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六届“京东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等荣誉,并在“京彩AI·智汇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赛事中夺得亚军。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学校在科研指导、资源支持与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方面的持续投入,也映射出学校从学科根基到实践平台、从理念引领到资源赋能,为学生提供的全方位支撑。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育人体系,构建完善创新创造创业“三创”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创新思维激发、创研能力培养、创业实践锻炼,将创业教育融入培养方案中的不同课程类别和培养环节。这套体系不是抽象的框架,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助力:课堂上的“创新思维”课程帮助学生打开创意落地的思路,“创业大讲堂”的行业经验分享帮助学生实操落地。
这方沃土,滋养的不只是一个“智子引擎”,更是一群响应时代需求的人大青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金奖是他们征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未来,这群来自人大的年轻人,还会带着多模态技术的初心,继续在人工智能的浪潮里前行,用技术回应时代需求,书写更有温度的青春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