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

联系电话

62516646 / 62513553

62516589 / 62511579

电子邮箱

edfruc@ruc.edu.cn

人大人在现场!致敬这场伟大的胜利
发布时间:2025-09-04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在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骄傲地说出:“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人大人在纪念大会现场

“在大会现场,当我看着一个个方队走过我的面前,仿佛一瞬间看见了八十多年前赤诚报国的那群青年。”纪念大会志愿者、劳动人事学院2024级硕士生李锦坤在活动结束后,激动地说:“我们身后是历史的烽烟,面前正铺展开民族复兴的大道。”

9月3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党委常委朱信凯、王易、青格勒图、高燕燕,吴玉章老校长孙女、信息学院教授吴本立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等师生作为教育系统代表在现场观礼,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悟思想伟力。

在观礼台、在天安门广场、在北京会议中心远端集结点等9个重要点位,137名人大志愿者忠诚履职,为纪念大会进行着服务保障,84名师生作为广场合唱团成员,唱响《在太行山上》(桂涛声作词、校友冼星海作曲)、《保卫黄河》(校友光未然作词、校友冼星海作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校友曹火星作词作曲)、《歌唱祖国》(校友王莘作词作曲)等人大校友参与创作的歌曲,用青春力量展现出时代先锋的昂扬风采。221名志愿者和合唱团成员的总人数在北京高校中位居首位。

广场合唱团成员、新闻学院2023级本科生辛予溪说,“最令人大学子自豪的是,本次合唱的7首曲目中,有4首都是由人大各个时期的校友创作。当歌声跨过时空,在天安门广场激荡,相信每一位人大人都会感到热血沸腾!”

教育学院2024级高等教育学硕士欧于萌在活动开始前的最后一刻,被告知她的服务位置改为观礼台上,她十分激动:“这里的主要观礼嘉宾都是抗日老兵。当我看到他们在现场颤颤巍巍地起身向习近平总书记敬军礼时,我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当受阅部队齐声高喊为人民服务,当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响起,当大国重器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志愿者队伍带队教师、新闻学院团委书记文盈盈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靠近红墙,想要听得更清楚一些,“我的服务岗位在东绿观礼台口,这是离长安街最近的岗位,但在大会开始前必须返回隐蔽点隐蔽,当在隐蔽点的志愿者们共唱国歌时,这份未能亲眼见证的遗憾被满满的自豪和感动抚平填满”。

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作为受邀嘉宾在现场观看了阅兵式,“这场阅兵充分彰显了中国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坚定决心,全世界都看在眼里。观礼嘉宾热情高涨。当新型装备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人群中不断爆发出掌声和欢呼,许多人自发挥舞国旗、发出自豪的赞叹,这是对国家自信的生动表达。”

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人大人是新时代的先锋力量

悠悠延河水,昭昭革命心。88年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陕北公学,海内外进步青年汇聚于延河水畔、宝塔山下,组成“革命的先锋队”,投身全民族抗战。

(陕北公学开学典礼)

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的毕业生,从学校出发奔赴抗日救国的前线,用忠诚与热血从战火中蹚出先锋血路、铸就了民族解放的先锋力量——“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14载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而陕公精神正是伟大抗战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从抗日烽火中走来,在这里学习和成长,就需要传承光荣革命传统、赓续鲜明红色基因。”财政金融学院离休教授龚维丽是人大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的11人之一,出生于1932年的她几乎整个成长过程都伴随着战火和警报,13岁加入新四军、投身于对日伪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今年已经93岁的她仍笑称自己是一名“新四军小鬼”,回忆起那段时光时难掩激动:“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伟大抗战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人民大学的同学们,希望在你们身上!”

历史学院2024级博士生陈志臻在今年5月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以青年视角讲述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角色与贡献,以中国人民14年波澜壮阔抗战史震撼全场。今天,他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了纪念大会的服务保障工作中,他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挽救了中华民族,也捍卫了人类正义与和平的伟大事业,此次纪念大会正是我们在新时代向无数抗战英雄的致敬。”

从抗日烽火中的“革命的先锋队”,到新时代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跨越山河岁月,“先锋”的力量一脉相传。

续写时代篇章

人大人是青春的“受阅者”

(9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服务保障重大活动出征仪式上,张东刚书记、林尚立校长向合唱团、志愿服务队授旗。)

9月2日的深夜,在大会的“第一起点”北京会议中心远端集结点,和3个月来每次演练的一样,哲学院2022级本科生任彦杰引导着观礼人员有序登车,目送着他们离开。他与另外29名人大志愿者一起,护送近万名观礼人员按时抵达观礼台。凌晨,终于完成任务的他十分感慨:“虽然只能目送满载期盼的大巴驶出,但作为一名远端的‘守护者’我倍感荣幸。”

从酷暑盛夏到金秋时节,从培训演练到正式上岗,全体志愿者累计在岗服务15242小时,最长志愿服务达270小时。训练期间,他们每日迎着落日余晖奔赴岗位,次日披着晨曦微光返程休整,从无一人松懈,也无一人退缩。

法学院2023级硕士生陈永豪也有幸在最后时刻调整到在观礼台上服务保障观礼人员:“紧贴着祖国的心脏,更近的距离,也是更大的责任。”

他说道,“当看到我前面那些观礼人员,在看到气势如虹的人民军队、首次亮相的国之重器后无比激动时,我更加感觉到,所有的艰苦付出都是那样值得”。更为特殊的是,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为了确保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服务保障工作,学校党委特别在志愿者队伍中成立临时党总支、下设4个临时党支部,137名志愿者中党员占比达75%,在先锋模范党员日复一日的影响带领下,非党员同学100%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同样用出色表现展现出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的,还有广场合唱团的师生们。自5月选拔至今,他们共完成23次校内排练、4次分区训练、7次室外保障性训练,2次专项检查训练。

“在今年学校开学典礼上,赵一曼烈士的孙女陈红来到现场寄语人大学子,巧合的是,我的名字与赵一曼烈士的本名完全相同。”作为广场合唱团成员,应用经济学院2024级硕士生李坤泰有感于自己与纪念大会的联结:“当年,赵一曼烈士奔赴抗日前线,在白山黑水之间战斗;今天,我能够在和平年代用歌声继续歌唱革命先烈未尽的强国之志,这跨越90载的缘分是历史的郑重托付。”

“今天能够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用歌声告慰先烈,倍感荣幸。”统计学院2024级本科生李增信坐在回校的车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作为陕公合唱团的成员,在训练过程中,还参与录制了“歌声中的党史”微课,从同龄人的视角为同学们讲述了校友们以音乐为武器的故事。“作为新时代人大学子,我们将用青春致敬历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谱写出属于新一代人大人的崭新篇章!”

14年浴血奋战,80年山河重振。88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来源:人大新闻网